夜色深处的解放西路依然人声鼎沸。炭火烤串、鲜香小龙虾、冰镇啤酒在热辣中交织,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夜经济”。而在这些烟火味背后,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实验室灯光常年未熄。
食品中的非法添加、餐饮用具的微生物污染、水产品里的药残超标……这些隐蔽而需专业甄别的“看不见的风险”,时时试探着食药安全的底线。守住这条底线,离不开一支专业队伍的精细把控和体系化支撑。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围绕核心职能,深耕检验主业,在食品药品监督抽检、洁净环境监视测定、服务企业、科研攻关等领域持续发力。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于细微之处稳根基,长沙的食药安全之“盘”越托越稳。
今年上半年,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完成食品抽检5362批次,样本量和问题发现率位居全市第一。围绕“夜经济”场景,该所重点抽检了餐饮自制生食制品、调理肉制品、啤酒、重点风险水产品、香辛料等问题易发品类,覆盖市井烟火背后的高频消费。
除此以外,还有一直更新的抽检场景。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演艺展会、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场所的检验同步推进。今年以来,该所承担了包括中非经贸博览会、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在内的10余次专项保障任务,形成“即检即报、日清日结”的现场检测和查验闭环。
从保障到执法,检验也承担着关键的证据职责。今年协助执法抽检的501批次样品中,有效锁定问题产品,为违反法律法规行为锁定证据点,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不仅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检验工作同步扎实推进。今年上半年,完成药械化抽检共计305批次;该所还对11家医疗机构开展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专项抽检,合计抽样238批次,涵盖医院、食堂使用的食材与成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均按计划完成检验并反馈结果。
一整套覆盖“吃进去”“用起来”的检验体系,正在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中不断延伸,形成精准可溯、科学研判的风险防线。
2025年以来,由长沙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组织,依托该所建设的长沙市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医疗器械检验和生物分析子平台,将生物医药分析与医疗器械检验两端贯通。截至今年7月底,该平台已为26家公司可以提供检测服务452批次,为292家企业培训494人次,减免企业检测培训费用超百万元。
“平台+政策”的组合拳,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让检测服务从“等企业上门”转为“主动上门、精准对接”。
而在内部机制上,该所还积极做出响应“减负提效”号召,对部分检验测试的项目流程进行再梳理、再优化,确保检验质量不降、服务速度提升。
尤其在保障生产企业“洁净环境”方面,该所也稳步推进无菌药品生产线、空气洁净度监测等高精度检测任务,为“看不见”的安全风险划出边界、树立底线。
科研能力,既是检验机构的“硬实力”,也是其服务地方发展、转化落地的“软实力”。
2025年上半年,该所成功立项省级科研项目9项,其中两项为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第一个项目,围绕二十八烷醇抗肺癌机制开展研究,研发出配方型功能饮料。另一项,则以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探讨研究食品抗氧化剂的稳定性与影响因素,助力食品保质期评估。此外,该所还申请专利8项,发表专业论文3篇,参与制定区域标准2项。
同时,该所检验能力持续拓展,新增了检验参数394项,涵盖食品、化妆品、洁净环境等多个细致划分领域;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市级中药检测及用药安全科普基地建设,与岛津中国共建“创新检测技术探讨研究示范实验室”,加快高端仪器技术在本地化落地应用。
2025年上半年,该所对内强化党建和廉政建设,创新打造“检验先锋”“服务先锋”“科研先锋”“保障先锋”“活力先锋”党建品牌矩阵,推进“党建+业务”深层次地融合;修订纪检督查方案,围绕政府采购、出差报销等领域开展专项督查30次,发布通报6期,着力提升规范化运行水平。
目前,该所共有职工15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0%,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48%;实验室面积1.5万平方米,仪器设施1063台/套,可开展检验测试的项目8479项。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检验所的日常,大多无声无形。但正是这份隐形力量,托稳了食药安全的底盘。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正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举措,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安心守好“最后一关”。